【13届4次】关于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议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绿色发展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现提出如下全面且系统的建议:
一、以绿色规划为先导,优化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
1.严守生态底线,科学规划矿业开发区域。依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要求,严格遵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制定矿业发展规划时,对生态敏感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严格的矿业准入限制,确保矿业活动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对于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核心区域,坚决禁止一切矿业开发行为;对于生态脆弱但具有一定资源开发潜力的区域,在充分论证和制定严格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谨慎开展矿业活动,并加强生态监测与修复。
2.因地制宜,优化矿业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布局矿业产业链。如在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建设大型矿业加工园区,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开发与高效利用,同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降低单位产品的环境成本;在靠近市场和交通枢纽的地区,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二、推动传统矿业绿色转型,培育绿色矿业新动能
1.加速传统矿业技术升级与改造。按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的方针,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在矿山开采环节,鼓励采用智能化、无人化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资源浪费;在矿石加工过程中,推广高效破碎、磨矿和浮选工艺,降低能耗和药剂消耗。例如,研发新型高效的选矿药剂,提高矿石分选精度,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高标准引领传统矿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升级。
2.培育绿色矿业新兴产业。依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理念,积极拓展绿色矿业发展领域。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加强对尾矿、废石、废渣等矿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从资源开采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例如,利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充填材料、微晶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鼓励发展绿色矿业服务业,如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服务、绿色矿山建设咨询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绿色矿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提升矿业智能化水平
1.深化数字技术在矿业全流程的应用。按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思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矿业生产、管理、安全、环保等环节深度融合。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矿山设备运行状态、矿石品位、地质条件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优化开采方案,提高资源回采率;在选矿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选矿工艺流程,提高选矿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矿山管理方面,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人员、设备、物资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打造绿色智能矿山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矿山企业,作为绿色智能矿山建设试点,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试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通过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国矿业企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推广应用智能矿山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实现设备的远程操作、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同时降低人员现场作业风险。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绿色矿业发展保障
1.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积极落实“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的要求,对绿色矿业企业给予全方位的财政税收支持。加大对绿色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投入绿色发展领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矿业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例如,对采用先进环保设备的企业,允许其加速折旧,降低企业税负;对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减免资源税,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2.创新绿色转型金融服务。依据“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的理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矿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如设立绿色矿业专项贷款、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为绿色矿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支持绿色矿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探索绿色保险创新,推出针对矿业环境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的保险产品,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建立绿色矿业项目投融资平台,整合社会资本,为绿色矿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加强绿色矿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1.构建多层次绿色矿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绿色矿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设置绿色矿业工程、矿山生态修复、矿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专业课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在线学习等形式,提升矿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专业技能水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2.加大绿色矿业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将绿色矿业技术研发作为国家重点支持方向,加大科研投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绿色矿业技术创新研发中心,集中力量攻克绿色开采、高效选冶、矿山生态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例如,加强对低品位矿石高效利用技术、深部开采安全技术、无废矿山建设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矿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绿色矿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积极申请专利,促进绿色矿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六、倡导绿色矿业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1.加强绿色矿业文化宣传教育。将绿色矿业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宣传教育体系中。通过举办绿色矿业发展论坛、研讨会、展览等活动,宣传绿色矿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提高全社会对绿色矿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绿色矿业文化,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绿色矿业发展监督。例如,制作绿色矿业专题宣传片,在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上播放,展示绿色矿山建设成果和绿色矿业技术应用案例,增强公众对绿色矿业的信心。
2.推动绿色矿业理念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在矿业企业内部,开展绿色矿业文化培训活动,使全体员工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积极参与绿色矿山建设。在社区和学校,组织开展绿色矿业科普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实地参观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和学生普及矿业知识、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培养青少年对绿色矿业的兴趣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绿色矿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建议,我们有信心推动我区绿色矿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我区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有所助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建议能够落地生根、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