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4次】关于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的建议
去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为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年下半年,我工作室就此课题进行深入调研。以梅街镇为例:该镇原有脱贫户641户1411人,监测对象100户243人中未消除脱贫风险的有35户6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6户11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1户61人,边缘易返贫户63户171人。结合全区面上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全区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方面存在:突发返贫难监测,巩固措施难持续,部门配合难协调,内生动力难激发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要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风险线索,动态掌握困难群众的相关情况。建立区镇村组四级网络体系,配齐网格人员,镇村干部、驻村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通过日常工作走访,结合信访和群众反映等途径,及时发现收集风险线索。部门通过行业数据筛查、信息监测、调研督查等渠道发现可能导致农户返贫致贫风险线索,及时反馈。通过新闻媒体、政务信箱、公共网络等渠道发现有返贫致贫的风险线索。通过以上方式织密防止返贫致贫保障网,及时将因病、因灾、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及收入不稳定、存在致贫风险的农村群众纳入监测对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针对性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永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完善帮扶常态化政策,拓展就业岗位。加大产业扶持,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1+2+7+N”提升行动,全链条的提升农业产值,巩固拓展群众产业增收能力。坚持并优化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稳定增收。做好就业务工服务,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本地企业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合理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监测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实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双赢。持续抓好消费帮扶,拓宽群众销售渠道,推进订单式生产、“互联网+”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和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销售形式,拓宽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脱贫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政府部门之间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及时掌握脱贫户的动态情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协同推进扶贫政策的实施和监管,避免政策落实中的“死角”和“盲区”。通过数据共享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贫困户的情况,做到精准施策,应扶尽扶。
四、坚持智志双扶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开展励志奋进教育,面对面给群众算好收入账、政策账、变化账、成效帐,使脱贫成效群众感知、脱贫结果群众认可,积极营造致富光荣、感党恩、思奋进的浓厚氛围。推进移风易俗,纠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歪风邪气,提倡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通过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适宜的农业先进技术,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解决“有体力、无能力”的现象,促进其可持续的经济自主性。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使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从心底激发脱贫致富源动力和主动性。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发展产业、就业创业的脱贫户给予奖励和扶持,树立榜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