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池区政协网站!

【13届4次】关于提高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浏览次数:443 编辑: 网站管理员 信息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28 字体大小: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自身学业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法治意识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提高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当下,部分未成年人法律观念缺失,对问题的思考缺乏理性,在坏人的利诱唆使下易只看眼前利益,做事不计后果。同时,未成年人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受网络影片的影响,他们在犯罪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反侦察意识,作案手段隐蔽成熟,犯罪趋于成人化、智能化。以池州六中为例,高二2名学生涉及用手机主动参与电信诈骗,涉案金额高达1万多元。笔者与2位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并不清楚这是违法行为,也不清楚此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仅仅只为以此获得上网所需的零花钱。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家庭教育缺失。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有效管教和沟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的父母离婚,家庭变故,单亲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健全,缺少父爱或母爱,性格内向、孤僻。有的家长过于溺爱,使得“小皇帝”在家唯我独尊,一切以我为中心,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蛮横撒泼,行为粗暴过激,做出令父母痛心疾首的事。
  (二)学校教育不足。中学阶段学校普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了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三)社会环境复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但其中不乏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未成年人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不知法不懂法,认为违法行为不会受到严重惩罚,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意见建议
  提高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法治的成长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一)加强家庭教育。一是鼓励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组织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三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完善学校教育。一是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实践活动;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
  (三)优化社会环境。一是加强互联网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社交平台;三是加强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提高法律意识。一是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法治知识讲座等渠道普及法律知识;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三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形成对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