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4次】关于实施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建议
我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探明有工业价值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达30种,已开发利用矿种20种。主要有铜、铅锌、锰、铁、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尤以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以下简称“三石”)储量大、品质优,探明资源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是我区矿业经济赖以发展的优势矿产。2016年以来,我区全面推动以绿色矿山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区53家矿山有16家建成市级绿色矿山,4家建成省级绿色矿山,3家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矿业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是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区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先行区的必经之路。调研发现,我区矿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绿色发展意识不强。部分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方面重创建、轻维护现象普遍存在,绿色矿山建设正向鼓励、反向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矿山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对第三方机构依赖程度过高;二是基层基础有待加强。受制于矿山小、散、乱,无法发挥规模效应,造成生态环保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尤其是矿产品运输(以齐石线为代表)的交通瓶颈问题已经成为我区矿业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三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全区矿山不同程度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与实际生产能力不匹配、矿区范围划定不够合理等问题;合法采矿、违法用地问题亟待解决;矿山企业主动关闭退出意愿不强,部分拟关闭矿山剩余资源储量还比较大,矿山关闭成本高、阻力大,极易引发信访、诉讼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高度重视,营造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良好氛围。实现我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作为政治责任落实好。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营造矿业经济绿色转型的良好氛围,让矿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矿山企业的自觉行为,成为我区矿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亮点;二是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制度性设计,充分发挥本地矿产资源(“三石”资源)比较优势,强化绿色矿山建设,明确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内涵,精准制定政策措施,蹚出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子;三是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高标准谋划“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通过继续实施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提升行动,对长期停产、资源枯竭的矿山引导退出,进一步优化矿业权布局,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
二、综合整治,夯实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基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实现绿色运输是区委区政府对我区矿业经济发展作出的规划,特别注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凸显我区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心。一是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继续实施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提升行动,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绿色开发和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矿业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开发由“粗放利用”向“集约高效”转变。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标准,鼓励生产矿山制定绿色矿山建设声明并定期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区90%的大型矿山、80%的中型矿山达到省级绿色矿山标准;二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推进矿产品运输铁路专用线建设,解决矿产资源能采得出来,运得出去问题。按矿山实际生产能力适配相应的生产规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奠定基础。加大矿山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为我区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必要的人力资源。研究并妥善解决采矿用地历史欠账问题,保障新增采矿用地规模及指标问题;三是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厘清矿山监管相关部门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履职,社会参与的矿山综合整治工作新格局。在矿业权退出方面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搞“一刀切”,合理确定矿业权退出顺序。同时严格落实矿山监管职责,压紧压实所有在册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逐步形成矿山关闭退出的常态化机制,减少政府的行政风险。
三、强化措施,提升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水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一是要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实施绿色矿山建设是促进矿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对标省标、国标,细化量化评估考核细则,突出地方特点,注重实用性,严格绿色矿山建设和日常评估,强化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结果运用,建立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问题清单,闭环管理;二是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大对省级、国家级绿色矿山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省级、国家级绿色矿山创建的资源配置倾斜政策,在用林、用地、税收、融资、产能调控、资源有偿化处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有利于矿业经济绿色转型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三是要压实矿山企业责任。按照“以用定治”的指导思想,遵循“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的原则,全面推进闭坑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适度拓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严格落实生产矿山边生产、边治理的主体责任,支持矿山企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鼓励矿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矿山企业积极融入当地和美乡村建设,与当地集体经济组织结对共建,发展适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当地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