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4次】关于聚焦“两新一装”主导产业,精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现实状况
近年来,贵池区在长三角“两新一装”产业承接中初显成效,引进了一批以西恩科技、金池新材料为代表的优质企业,“两新一装”主导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供应链层次偏低。当前我区“两新一装”产业仍处于长三角价值链底端、供应链末端,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以原初重产业为主。如新材料产业中贵航特钢等三个企业产值占比近六成,其他企业仍集中在产业链价值较低的环节,产品种类较少、营收偏低。
二是牵引性项目引进偏少。截至11月份,我区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59个、到位资金175.12亿元,其中沪苏浙项目、到位资金分别占比达57.6%、68.1%。但就引进项目体量来看,牵引性大项目仍然较少,对于我区经济拉动效应仍有待增强。
三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受制于技术壁垒、资源与人才等要素,我区“两新一装”产业较长三角地区科技研发投入整体偏低,前瞻性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少;面向下游、终端、应用性的技术与产品不足,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少。
三、意见建议
(一)坚持延链补链,壮大产业规模。梳理“两新一装”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区级领导挂帅,精准招引长三角关键配套企业,提高本地配套率。探索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支持与长三角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联合创新,给予税收优惠、订单补贴。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推动常崟科技、骏智机电等企业与奇瑞、中集车辆等整车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嵌入长三角新能源产业整零协同体系。推动友进冠华、起帆电缆、长九新材料等企业与长三角大型企业共建“两新一装”产业联盟,共享订单与供应链资源,提升贵池区区域供应链话语权。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机制,推深做实分级分层调度,建立健全“两新一装”企业帮扶体制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
(二)狠抓双招双引,推进集聚发展。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两新一装”产业布局,明确贵池区自身优势与产业短板,依据产业发展需求绘制招商地图。抢抓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腾笼换鸟”机遇,围绕我区“两新一装”主导产业补链延链拓链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双招双引”区域工作站作用,全力招引一批“两新一装”优质项目。加强两地政府合作层次,签订产业转移合作协议,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全面、精准、对口承接沪苏浙外迁企业,重点承接“两新一装”龙头企业,强化牵引性项目招引和落地转化,带动配套中小企业转移,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整体搬迁、落户贵池。用好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工具,探索“投贷联动”“投孵联动”招引工作机制,发挥“以投带引”作用,引导长三角“两新一装”龙头企业总部项目优先落地。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支持池州高新区打造新能源电池循环、铜基新材料、表面处理等“园中园”,依托联森产业园,深耕智能设备、精密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加快建设池州精密设备产业园,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能级。建立常态化科创合作机制,主动对接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创飞地”,鼓励企业“走出去”借脑研发。大力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等大院大所在贵池设立科研分支机构、产业研究院,围绕“两新一装”产业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出台创新激励政策,对“两新一装”企业研发投入按比例补贴、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供地、给予贷款贴息,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健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长三角地区高端创新人才流入,提高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推动池州市技工学校、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业院校与长三角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开设“两新一装”相关专业订单班。
总之,贵池区承接长三角“两新一装”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找准定位、补齐短板、强化优势,为加快建设“五新贵池”、奋力开创现代化首善之区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