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3次】关于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当前儿童青少年异常心理行为问题呈现出比例上升、年龄下降趋势,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厌学、网络成瘾甚至精神分裂和自杀倾向,已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点和难点,是亟需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我区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对重点症状学生建立台账与包保,在加强和改进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教育方面。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据统计,全市259所中小学校中仅有11所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14名,占比仅4.2%),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兼职心理教师专业性不强,教育效果不理想;学校和教师重知识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也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简单、存在诸多误区,重智轻德。家长过度保护和溺爱,也导致孩子不良心理的滋生。很多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据统计,全市中小学生中单亲家庭儿童近4000人,留守儿童6000余人)主要靠祖辈监护,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得不到呵护、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如:有小学生...有中学女生在校抽烟、私自带一瓶矿泉水瓶装白酒进校一饮而尽现象;这些孩子所作所为是孩子的不幸、家庭的无视、学校的无奈、社会的悲哀。
三是社会教育方面。目前我区学生校外活动场所不足,心理专业服务供给不足,丰富健康的校外教育环境有待加强。
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以各级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处置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同时成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立“学校咨询室承接+专业团队核心成员帮扶+系统外师资互动”的服务模式,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或聘请校外专业心理工作者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发挥辅导员健康教育引导作用。适时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
三是提升危机干预能力。完善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向家长、校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重点加强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困境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评估,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安排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化解心理隐患,预防和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
四是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引导家长及时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五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议政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委托妇联及相关社会组织,组建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深入学校(重点城乡结合部)、社区以及隔代抚养较多的乡镇、村居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宣讲活动,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升监护人的隔代教养能力。
六是强化医校协同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发现、早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综合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加精神科医生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力度。
总之,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共同职责,一切为了孩子, 我们期待政府、 社会、 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携手同行,共同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