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3次】关于产教深度融合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要想建成“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校,就要答时代之问,解发展之忧,就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目前我区职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与优质校相比、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职业学校的发展后劲不足、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较低、学生就业的导向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立足贵池实际,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我区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应立足贵池实际、紧跟时代变迁、抓住行业发展趋势,做好“产业、就业、行业、专业”文章,打造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跨行业、跨学科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1、以产业为基础设置专业。推出职教专业改革方针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立足我区主导产业设置符合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深入了解区域产业人才“画像”,组建行动小组,启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地走访调研企业,在帮助学生“找工作”的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如,根据我区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配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康养文旅和绿色食品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业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符合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合理发展上下游延伸产业相关专业,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2、以就业为目标设置专业。现代职业教育实质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我区在这场职业教育专业变革中,应把“需”作为专业设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中职专业设置还要与高职院校专业进行有效衔接,以满足我区90%中职毕业生的学历提升需求。无论是否继续升学,最终都落脚于就业,所以应按“企业需求、便于就业”的目标设置专业。在此,建议我区职教专业设置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3、以行业发展为方向设置专业。行业视野比企业视野更宽广,更能把握前沿,更有前瞻性。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应该有较宽的覆盖面,能够适应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不能过于短视和窄视,应该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潜在势能。
我区在设置职教专业时,一方面立足现有实际产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还需对产业延伸、行业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等作出前瞻性预判,兼顾未来发展,规划设置专业。
二、聚焦各方联合,提升产教融合的广度高度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紧贴产业,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与企业单位“做朋友”,拓展校企合作的“朋友圈”。
1、政校行企联合。通过“政校行企”联动,全力推动职教和区域产业统筹融合,创造更多育人“红利”。利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政策组合拳,兴建一批设施设备先进、建设水平高,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技术和工艺并行衔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师流动工作站等。
2、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我区在产教链条打造时,应通过实体化运作,加强企业参与动力,由龙头企业、职教带领中小企业“联合”共同介入,打通“大中小企业”参与渠道,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
3、区外线上线下联合。联合利用知名行业专家、大国工匠,共同研制开发线上教学新课程,总结技术案例资源库,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培训,将名师名匠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转化为数字成果,同时落实线下教学,提升本地职教培训高度。
三、着眼产教角色互动,培养就学和就业的适应性
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是有效解决区域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校企联动、师徒互动、社团推动提升就学与就业的适应性。
1、校企联动。企业与职校协同合作,真正实现双元主体育人,打造“订单班”,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统一各方利益主体,建构产教深度融合的常态化机制,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共赢。
2、师徒互动。以企业岗位标准为导向,围绕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学校、企业的)教师、师傅与学生建立点对点师徒关系,立足传统师徒文化基础,打造现代学徒关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开辟“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机制创新。
3、社团推动。通过企业、学校、工会举办各种活动,社团长期互动,将学员结构由单一的学生身份逐步转变为在校准员工、企业待招员工,增强学员与企业的粘性。另一方面,政府搭台实施技能大赛人才扶持计划,为培养应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