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控机床,大力发展我区先进制造业
民盟贵池区总支
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基石和核心,也是我区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机床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我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行业和主导产业。传统机床记载了我区传统制造业昔日的辉煌,数控机床呈现出我区现代制造业今时的亮点,高端数控机床寄托着我区先进制造业未来的希望。
创建于1958年、成立于1986年的池州家用机床厂,因生产出口欧美的家用小型组合机床而名噪一时,在池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996年联合安徽白鹰、埃维亚精密机床等成立白鹰集团,生产重点也从家用机床转向数控机床,成功实现转型升级。2010年,从事汽车零部件智能专用机床研发、生产的力成机械装备和从事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研发、生产的邦鼐机电科技等企业先后落户池州高新区,形成集聚发展态势。至此,我区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初具雏形,初见端倪。
近年来,我区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发展,以金属切削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数控机床和以高端滚珠丝杠副为代表的功能部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聚。全省能够生产金属切削类数控机床的企业一半在池州高新区,其中白鹰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小型数控机床和家用数控机床基地,力成机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专用搓齿机制造商。全省能够生产高端功能部件的企业全部在池州高新区,其中邦鼐机电的滚珠丝杠副在一些指标上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池州高端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获批第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并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从数控机床整机制造功能部件到机构件、机床配件的全产业链,集聚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及关联企业32家。各类机床的总产量近1万台,数控机床和高端功能部件已经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涵盖全国各个省市。2017年,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8.5亿元,增长24.1%;实现税收3600万元,增长11%(2018年的数字尚未出来)。至此,我区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初见成效。
我区的机床行业,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从一个企业拓展到一个产业,进而拓展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从传统机床升级到数控机床,进而升级为高端数控机床,科技在不断创新,领域在不断拓展,质量在不断提高,效益在不断增强。但是,我区数控机床产业龙头企业个数偏少,总量偏小,覆盖领域不广,基地规模不大;招商引资效果不佳,上下游产业链不配套,产业集聚速度缓慢,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筹措渠道狭窄、技术人才引进困难、发展空间预留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数控机床是加工机器的机器,是用途最广、使用量最大、制造精度要求最高的工作“母机”,依托数控机床,大力发展我区先进制造业,既符合国家需要,也符合地方实际;既有历史的经验积累,也有未来的方向定位,既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也有配套的政策支持,正所谓: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为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订产业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做好推进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种种“大事”的同时,注重抓好以下几件“小事”,为加快我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添砖加瓦。
一、抓“产业链”招商,在大力引进“大”企业的同时,注重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的“小”企业。数控机床是加工机器的机器,上下游产业链拉的很长,容易出现短链、断链现象,造成企业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因此产业链配套就显得尤为重要。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配套件等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体量都不会很大,年销售收入也大多在千万元至2亿元,如人身体上的经络和血管,细小却很重要。同时,这些“经络”和“血管”,一旦围绕龙头企业的“骨骼”和“肌肉”连接成块,组合成型,形成产业集群“人形”,整体规模却不可小觑,且业态更加健康,德国的斯图加特,英国的伯明翰,我国的台中、台州等地都是这种模式。因此建议,依托池州高新区现有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优势,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延伸和完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链为目标,强化“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区域内产业无缝对接。纵向“补链”、横向“耦合”,引进为企业提供公共配套产品服务的“公用型企业”,编织产业网,完善区域内产业链、产品链。建议我区各工业园区、招商小分队在招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数控机床相关企业,积极引进并推荐入驻高新区。如:力成机械出租厂房4500平米,引进钣金生产企业入驻,产品在园区内部循环、消化,满足力成、家机等企业需求,实现了双赢。
二、预留发展空间,在保障招商项目大面积用地的同时,给现有企业扩规和产业配套留下“一小片”空间。在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扩规,配套项目的引进,这些都需要尽可能地在原有企业之内或附近解决厂房,在园区内或周边地区解决用地,这样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在园区和产业基地里进行见缝插针、密不透风似的布局,或把一些与产业毫不关联的项目引进、安置在园区之内或骨干企业周边,从而挤占了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空间。建议在保障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所需大面积用地指标的同时,在现有骨干企业周边和邻近,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几亩或十几亩土地,几栋或十几栋厂房,耐心等待骨干企业自身发展壮大,或是引进一些中小型功能部件或配套零部件企业,就地或就近抱团发展,形成密集产业链。这样既利于产业集聚,也可缩短规划、土地报批等项目前期准备时间,降低企业成本,提早开工、投产、达效。
三、破解融资“瓶颈”,在为运行良好的企业“锦上添花”的同时,注重为一时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项目建设初期和扩规环节的固定资产投入,企业自身应该量力而行,政府不可大包大揽。个人认为,企业融资瓶颈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流动资金不足。目前出台的一些扶持政策大多是奖励激励政策,缺乏真正意义的扶持措施特别是金融扶持措施,几万元或几十万元的奖补资金既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或扩规需要,更无法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让流转资金一时困难的企业起死回生。目前,政银企合作平台作用不大,战略合作协议约束性不强,银企对接会也大多流于形式,政府把银行和企业拉到一起,但银行似乎并不买帐。如此,商业银行的强化风险防范和对民营企业的了解不深之间造成的矛盾和鸿沟,就只能靠政府来化解,来填充。因此建议政府:一是要当好“红娘”,尽心尽力把企业和银行撮合到一起,让他们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吸引,最终“喜结良缘”。重点是要帮助银行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向银行推荐重合同、讲信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从而让银行对企业前途有信心,对企业融资能放心。二是要当好“及时雨”。设立先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专项基金,支持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在积极引进风投、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通过信用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担保公司对企业的担保额度,真正发挥担保公司的“及时雨”作用,在关键时刻救企业于倒悬。对市场竞争力强、潜力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可实行财政资金贴息扶持和减免担保费的政策。
四、构筑“宜居”空间,在改善服务发展大环境的同时,注重改善园区和企业生产生活小环境。园区要在真正做到“墙内的事情企业管,墙外的事情园区做”,从项目洽谈、项目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到达产达效,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的同时,切实围绕打造“产业新城、优雅新区”的目标,加快学校、医院、商贸、住宿、餐饮、环线公交、金融网点、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在建设人才公寓、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配套建设好普通职工宿舍,大力优化、美化厂区环境,配备健身、娱乐设施,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员工住宿环境、食堂卫生等,让员工享受到家一般的感觉,从而让园区留得住企业,企业留得住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