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池区政协网站!

推行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小康 张国政

浏览次数:3322 编辑: 不详 信息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16-08-11 字体大小:

推行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小康

张国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要真正瞄准扶贫对象,实现扶贫工作到村到户,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当前我们是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旨在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谁贫困扶持谁,集中力量进行扶持,切实改变贫困村面貌,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共同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现就我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我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1、完善建档立卡任务,确保精准识别。我区在全面核实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资料信息基础上,确定低保贫困户和一般贫困户为扶贫开发对象。全区确定14个贫困村、3.84万贫困人口为共同脱贫致富目标。目前已完成了15428户贫困户建档立卡任务,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居)进行精准识别,建立贫困户、贫困村(居)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构建全省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2、瞄准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帮扶。对扶贫村实行分类指导,帮助贫困村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全面落实帮扶措施,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把贫困村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村庄治理和易地搬迁等有机结合,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对贫困户实行因户施策帮扶。针对不同类型的致贫原因,分别制定贫困户脱贫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帮扶措施,做到户户有发展目标和增收项目,形成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重点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支持发展种植、养殖、劳务、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

3、明确脱贫目标,确保精准脱贫。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区脱贫的总体目标,落实全区分年度减贫任务,将年度减贫任务分解到镇街、村,落实到贫困户,编制扶贫十三五规划和扶贫开发工作 “理清扶贫对象需求清单、制定扶贫措施清单、理顺扶贫责任清单、制定扶贫目标和时限清单”四项清单,制定全区脱贫计划方案。

4、落实帮扶制度,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扶贫。我区定点扶贫工作有3位市级领导定点联系我区3个贫困村,14位区级领导定点联系14个贫困村,15个区直单位和8家市直单位作为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单位,并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实施驻村工作。今年以来,各帮扶单位向贫困村投入资金84万元,实施行业项目8个,投入资金92万元,帮助引进项目8个,共投入资金198万元。同时全面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干部包户制度,安排帮扶单位、镇街道、村两委等单位职工联系帮扶贫困户,将全区15428户贫困户减贫工作落实到人。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稳定机制。

2、发展不均,长效机制未健全。贫困村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各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部分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

三、意见和建议

1、实施整村推进,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三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科学规划、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的原则,把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联合共建、分步实施。从今年起,在全区14个贫困村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时间上连推3年、资金上连投3年、包村单位连帮3年,逐步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2、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采取项目实施、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农业项目,参与“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开发,发展家庭式的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使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产业。二是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制定出台配套的实施办法,指导各地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机制。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完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实施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扶贫项目农业保险等措施,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扶贫干部综合素质和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要加大对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培训力度,提升扶贫干部综合素质,更全面、更专业地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帮助贫困户的劳动力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至少掌握一门生产技术或劳动技能,并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并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服务,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建立贫困人口大病救助和保险机制,减少和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在确保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和实行大病医疗保险,保障贫困人口有钱看病治病,提高抗御大病风险能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5、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扶贫成效。认真搞好谋划,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储备项目,使积极参与扶贫的组织和个人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扶贫。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选择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建立社会扶贫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个人认领扶贫项目或捐资,积极开展帮扶济困活动。

6、要强化包村单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责任,切实发挥帮扶作用。包村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统筹各类资源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包村单位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帮助贫困村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帮助贫困户找准发展项目,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