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烟花爆竹消费理念转变的建议 陈世亮
关于引导烟花爆竹消费理念转变的建议
陈世亮委员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民俗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有着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王安石描绘的春节景象是人们对“年”的共同美好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喜悦团聚的殷殷期待。
一、烟花爆竹的危害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区的规模日渐扩增,常住人口越来越多,居住的密度也越来越大,伴随而至的炮竹之声也越来越响,越来越密,越来越让人不堪其扰。其危害性也日趋显现:
1、噪音污染。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肆意燃放,让太多的幼儿、学子、老人、病人等深受其害。真可谓是:半夜两耳数声响,双眼一睁到天亮。而城区的高楼大厦如一个个回音壁,使炮声更加响亮久长,加之各种车辆报警器、声控灯一起鸣奏闪烁,有些心脏病人或婴幼儿可能会因此直接导致发病,后果严重。
2、空气污染。鞭炮主要由黑火药、硫磺、木炭粉、硝酸钾等组成,制作电光烟花的,为了使焰火色彩纷呈,还要加入镁粉、铁粉、铝粉、无机盐等。当鞭炮点爆后,这些物质在氧化剂的作用下,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或有毒气体,并产生碳粒、金属氧化物等颗粒烟尘,随风飘荡。对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病人危害尤甚。
3、制造垃圾。鞭炮中均有土、纸板、纸屑等辅材,燃放时在爆炸力的作用下则四面横飞,影响了城市的卫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有的地方则无法清扫到,长期滞积,造成更大的危害。
4、安全隐患。鞭炮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杀伤性的危险消费品”,因为受运输、储存、使用方法、生产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产品在燃放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异情况,防不胜防,因而造成了较多的人员损伤,尤以眼睛、手臂伤残者居多。同时烟花也是火灾的罪魁祸首之一,每到春节,火患的频率就会增大。
其实这些危害还不包括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危害,从新闻报道中大家可以看到,此类的伤亡情况是非常多的,减少了消费就减少了生产和流通。
二、解决方法建议
正是因为以上等综合原因,现在不少大中城市已经实行了烟花“禁放令”,虽然效果各异,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但总体趋势还是好的,毕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因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本身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况且是这样一种绵延千年的传统。
池州是一个生态文明城市,青山绿水、洁净的空气,宁静祥和的环境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因此在池州对烟花爆竹的燃放实行适当地控制,应该是有必要的,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和民众诉求,也是城市长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然,如何解决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环境之间的两难冲突,在面广量中找到平衡点,让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支持接受,是需要耐心和大量精力的,需认真细致地调查、分析、宣传。把引导做在前面,把管理跟在后面,而不能单纯地
“禁止”或简单地“放任”。更不能因为过于强行地遏制而造成人们的心理逆反,有违和谐的初衷。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方法建议:
1、舆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使用调查问卷、致学生的一封信、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民众参与讨论,阐述鞭炮的作用和危害,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办法,这样参与的人越多,群众基础就越好,即便是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也让他们把想讲的话讲出来,这样更容易争取他们的理解和体谅,为后面的执行减少阻力。群策群力,还会想出很多的好办法。
2、发挥街道、居委会、小区业委会、楼道长的基层作用。需要他们与新老住户多做交流沟通,发放材料,广为宣传,发动群众,共同携手争做文明温馨的好社区。
3、与酒店、婚庆、殡仪等单位合作。签订责任书,请他们尽到告知劝阻义务,并将相关内容写入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书中。
4、推广替代品。倡导如乐队演奏、环保音效、电子烟花爆竹等替代新产品的使用。
5、移风易俗。政府机关应带头不放“开张炮”、“ 初八鞭”,庆典不用鞭炮等习俗。提倡节俭,抵制那种比谁放得多、瞧谁放得大的浪费资源的攀比思想。
6、循序渐进地推行。可考虑先规定燃放的时间段,再划定一些燃放的区域,限定合适的燃放数量等多种方法,让大家有一个逐步转变接受的过程。
7、加强对制造、储存、销售单位的管理。规范运作,杜绝不合格产品,不生产销售超大规格的产品。
8、成立相关的督查执法机构。制订相应的处置措施,对违规者进行合理地处罚,对“无烟花小区”进行鼓励表彰。同时建立多层次的联动平台和监管网点,使管理常态化。
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会把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逐步降到最低点,我们的环境将会变得更加宜居宜游,池州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