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业 唤醒农村空心村 民革秋浦(区直)总支
发展乡村旅游业 唤醒农村空心村
民革秋浦(区直)总支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在我区2664个自然村中,80%以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空心化”现象,具体体现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村庄中仅存老弱妇孺,甚至断壁残垣、十室九空,“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
一、发展旅游业、唤醒“空心村”,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结果,农民背井离乡更多是源自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要让农民“返巢”,需要政府部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引导农民发展好乡土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乡村旅游业正是农村经济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强农村活力,推进相关产业发展,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条有效通道。
二、发展旅游业、唤醒“空心村”,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构筑和谐美丽新农村
“空心村”现象的蔓延,导致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大量土地闲置浪费、村庄环境“脏、乱、差”,同时造成了亲情割裂、传承断代、管理失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三留人口”也难以支撑农业生产与美好乡村建设,让“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美好乡村总要求无从谈起。发展乡村旅游,则提供了由“空心村”迈向“美好乡村”新起点的样本,通过旅游村规划、旅游商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等一揽子工程,不光能留住农民,也吸引城里人下乡,让“空心”变“实心”,乡村更“美好”。
三、发展旅游业、唤醒“空心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建设市民“精神家园”
著名作家、古村落保护先行者冯骥才先生曾经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从全国范围看,特别是一千三百多项国家级“非遗”和七千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从我区范围看,古民居、古徽道、罗城民歌、傩戏等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也散落在村落中,随着村落居民的外迁和村庄的寥落,这些拥有丰富多样性和地域性体现的文化特征也逐渐被瓦解、消失。通过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这些地域文化的内涵,寻求城乡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共赢,保护贵池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刻不容缓。
四、发展旅游业、唤醒“空心村”,加快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亮点之一。2013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不少于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2个省级精品村、40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20个以上三星级农家乐。2014年12月份,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贵池区鼓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全区已形成特色旅游小城镇、乡村度假区、专业旅游特色村互动协调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在文化资源挖掘、地域特色彰显上做的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发展无序化,甚至侧面加剧了“空心村”现象。以九华天池为例,所在地贵池区马衙街道滨河社区,依托景区大力推进新村建设,一方面新村农家乐、宾馆、商店发展有声有色,另一方面旧村居民大量外迁,下辖的四岭、岱岭、柯村等村组“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古徽道、民居、石寨等优质旅游资源“寥寂深山无人识”。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五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是广摸排、树模范,让空心村发展旅游“有范依”。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将“空心村”整治列入议事日程,对全区范围内“空心村”现象集中开展摸底调查。进而挑选出历史文化内涵深、交通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空心村”作为整治示范点,进行旅游开发。通过以点带面,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空心村整治易于推进、易于见效。
二是争政策、促流转,让空心村发展旅游“有规划”。“空心村”的最根本问题在于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受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不能进行公开合法的转让,村集体组织也无权收回进行处置,导致村庄规划成为“一纸空文”,所以破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来促进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目前,芜湖、嘉兴等地已在尝试建立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如嘉兴市被列入国土部宅基地有偿腾退试点后,制定了按照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总体思路,采取耕地占补平衡、将复垦的耕地指标置换为商业或工业用地。建议我区积极争取这方面的政策。
三是勤引导、强合作,让空心村发展旅游“有主体”。建议加强政府引导,以当地农民为主体,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带动+集体、农户参与”的模式进行,形成共同促进、三方共赢的格局。
一方面政府要给予各项支持,组织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进行全面规划,提供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风格、风景设计、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集体和农户拥有的存量资源,通过政府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拉动,获得可观的增量收入。
四是抓宣传、重推广,让空心村发展旅游“有声音”。要消除空心村治理阻力,必须先转变老百姓的观念,建议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信访条例、城乡规划法等管理规定,进一步宣传空心村整治工作目的、意义、迫切性、紧迫性、必要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空心村整治工作的认识和自觉参与度。
五是多渠道、兴产业,让空心村发展旅游“有保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空心村”现象的最直接原因依然在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建议以消除空心村,助推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竹木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等具有一定市场潜力、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