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池区政协网站!

关于加强青少年文明使用网络教育的建议 刘兴维

浏览次数:4135 编辑: 不详 信息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14-02-04 字体大小:

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青少年文明使用网络教育的建议

刘兴维

 

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当前学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人方便快捷获得服务的同时,使用不当也能使人受到伤害,关键是如何利用网络。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一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网站所迷惑、所影响。

一、目前青少年使用网络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荒废学业。与现实生活不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在虚拟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部分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则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2.不良网站的侵袭,诱发犯罪问题。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不健康网站的网页内容,使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从而导致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鉴别力与自制力不足,导致易受诱惑。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有许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如鉴别能力和自制力不足等问题。他们好奇心强,上进心也很强,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强,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迷惑他们,侵蚀他们的心灵。

4.缺乏网络道德修养,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自我约束能力、判别是非能力都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其网络行为往往会得不到正确引导,最终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失范,甚至于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分裂,形成网上、网下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我区青少年使用网络调查的现状分析

201310月份,我们以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为契机,向市第十中学、第十六中学的部分初一、初二学生发放问卷调查400调查资料显示:

    1有高达84%的学生上过网并喜欢上网。

    2上网时间:28%的学生上网时间在12小时,1小时以下占27%24%的学生无明确时间,有少部分学生在2小时以上。大部分学生利用周末假期上网,少部分晚上上网。

    3上网目的:39%的学生浏览学习类的知识,如查阅资料、有关知识类的信息等。61%的学生关注于聊天、下载音像资料或图片、玩游戏等非学习类网站。

4上网途径: 75%的中学生选择在家上网,部分人选择去同学、朋友家,少数人则选择在网吧。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条件相对于农村孩子要好,75%选择在家里上网。

543%的学生为上网没有和家人产生过矛盾,38%的同学偶尔产生矛盾,经常产生矛盾的占8%。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文明上网的占62%。在学习、生活中,57%的学生是在家长和信息老师的教导下安全上网。

    6上网过程中的不文明现状: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经常通过汉字或侮辱性的符号骂人。少数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不仅荒废学业,甚至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的生活。

7引导学生上网的学习途径:大部分学生所在学校都利用信息课和宣传栏、黑板报进行安全指导,这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分辨能力,安全上网,但还没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加强我区青少年网络教育工作的建议

1着力抓好优势结合,广泛开展网络宣传教育。针对网络高效便捷的特点,结合共青团健全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成效。依托学校团队组织,举办网络创意展示和动画制作、公益广告、网络歌曲创作等,充分展示和发挥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宣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各基层团组织志愿者开展安全、文明、健康上网、绿色上网的宣传,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团干部、青年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组建一支多层次青少年网络评论员队伍,围绕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进行交流评论,实行有效的宣传引导。

2积极组织团队活动,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精选活动主题,定期组织全区广大共青团员、青少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教育材料,力争通过多渠道广泛学习实践,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正确的舆论方向。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故事会、演讲、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精力和兴趣投入到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来。二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切实承担起文明网络教育的重任,善于了解学生心理,洞察学生内心世界,关心理解每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采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上网动机,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时间,用学生身边具体形象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使学生心理上对网络产生的后果有一个比较清醒的意识,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着力构建家校桥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要更多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切实加强对孩子校外时间的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家访和校讯通等形式,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提高对网吧的认识,掌握学生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的危害,管理好自家的网络;告知家长学校的作息时间,让家长加强校外时间学生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并请家长协助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网吧专项整治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4联合有关部门,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结合“六五”普法工作,全区各级团组织可联合教育、司法等有关部门,建设法制教育基地,推进“文明网络”进校园,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充分发挥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邀请他们给广大中小学生讲解预防和抵制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不良诱惑、沉迷游戏等知识,使孩子们切实增强法制意识、防范意识、自律意识,减少或杜绝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伤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