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池区政协网站!

关于加强我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董金彪

浏览次数:3192 编辑: 不详 信息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14-02-04 字体大小:

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我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董金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学校校舍、运动场地、教学器材、校园信息化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成就奠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将会阻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1.教师配置不合理,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农村教学点多,师资力量分散。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学生涌进城区,农村生源急剧减少,导致教师严重超编,但是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又严重匮乏,形成结构性缺编。以牌楼初中为例,2000年前后学生数一直在900人左右,而到了2013年,全校学生数锐减到不足300人,目前该校就处于教师既超编又缺编的尴尬状况。棠溪中心学校有8个教学点,有的教学点在山头上距离中心学校30里路,每个点不足20名学生,有的甚至只有3名学生,花庙小学有11名学生四个年级、2名教师。这些情况对实施素质教育造成很大影响。

2.教师老龄化严重,知识更新慢,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据调查我区阮桥中心学校、牌楼中心学校,年龄50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60%以上,这些教师多数属于民办教师转正。他们在教育发展中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在现代教学需求上有些力不从心。

3.农村生活环境差,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教师工作量繁重,精神生活匮乏,社交圈子狭窄,而且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教师婚姻问题解决困难(目前,我区梅村、棠溪等偏远山区学校均有大龄未婚青年教师),因此农村学校难以吸引和留住青年教师。再加上近年来因城区学生骤增,为解决城区学校缺编问题,许多农村教师通过公开选调流入城区,使农村优秀教师资源大量减少。

4.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虽然绝大多数农村教师能够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但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部分教师情绪不稳,心理波动大,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心,被动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导致教师离心倾向相当严重,找不到职业认同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教学点布局,合理核定农村教师编制。建议3万人口以下的镇街道只办1所中学和几所小学。政府可通过购置校车,把他们送到规模大一点的学校,这样可以集中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效益。另外,还可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省示范高中录取指标的分配比例,这既可以有效抑制农村学生涌向城区,又有益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至于编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覆盖面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改变过去单纯以“师生比”核编的办法,根据学校规模不同,按照生师比或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对农村边远地区和寄宿制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实行倾斜核编,满足其配备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需求,确保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村小和教学点编制统一核定到各中心学校。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需动态统筹调整机制,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学生数变动,以及教育教学需求等实际情况,教育局和编办每年对全区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调整核定一次,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2.在编制内按时补充教师,建立农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完善吸引优秀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新招聘教师先分配到城区学校工作36年再到农村学校工作,这样可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具体原因为:其一,新招聘教师首先进入城区学校可享受到优质的岗位培训, 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规范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二,解决婚姻问题,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城区青年相对集中,青年教师可扩大交流范围和选择配偶的几率,有利于青年教师选择理想的配偶,其子女落户城区也解决了他们将来在农村教学时的后顾之忧,也可加强城乡教育教学及其他信息的交流。其三,可促进城乡教师有序合理流动,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其四,可为乡村教育带来活力,减轻教师培养压力。其五,可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区工作。

3.大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出交流学习。尤其是加强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加大骨干教师和校长培养培训力度,支持农村学校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乡村教育教学专家。

4.建立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推进城区学校间、农村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实行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鼓励城区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农村优秀校长亦可到城区学校任职。城区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可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对口支援关系,通过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创新教师管理方式,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全区教师由区教体局统一调配,统筹安排。

5.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一是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贴,依据工作时间及工作地点,同时考虑与主城区的远近分级别给予不同标准补贴。尤其对长期在村小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额。二是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及帮扶制度,定期表彰长期在农村任教且表现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在各类评优表彰中向农村教师倾斜。对长期在农村任教且有实际困难的教师给予经济资助。三是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快周转房建设和食堂建设,例如,可借鉴墩上中心学校的做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农村教师集中在一起居住,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对于路途较远的教师可配备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方便教师的衣食住行,满足教师的住房等生活需求,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四是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设置上向农村倾斜。五是农村学校被评为文明单位等也可以享受与城区学校同等的待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